孝顺竹
孝顺竹,禾木科刺竹属。别名:凤凰竹、蓬莱竹、慈孝竹。灌木型丛生竹,地下茎合轴丛生。竹秆密集生长,秆高2-7米,径1-3厘米。幼秆微被白粉,节间圆柱形,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刚毛。秆绿色,老时变黄色,梢稍弯曲。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,每小枝着叶5-10片,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顶端渐尖,叶表面深绿色,叶背粉白色,叶质薄。生于山谷间或河旁,可供观赏,秆可做伞柄等。原产中国,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西南等省区。多生在山谷间,小河旁。长江流域及以南栽培能正常生长。山东青岛有栽培,是丛生竹中分布最北缘的竹种。
形态特征
竿高4-7米,直径1.5-2.5厘米,尾梢近直或略弯,下部挺直,绿色;节间长30-50厘米,幼时薄被白蜡粉,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,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,老时则光滑无毛,竿壁稍薄;节处稍隆起,无毛;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,数枝乃至多枝簇生,主枝稍较粗长。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,早落;箨鞘呈梯形,背面无毛,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,呈不对称的拱形;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,边缘有少许缝毛;箨舌高1-1.5毫米,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;箨片直立,易脱落,狭三角形,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,腹面粗糙,先端渐尖,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。末级小枝具5-12叶;叶鞘无毛,纵肋稍隆起,背部具脊;叶耳肾形,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缝毛;叶舌圆拱形,高0.5毫米,边缘微齿裂;叶片线形,长5-16厘米,宽7-16毫米,上表面无毛,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,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,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。
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,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,线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3—6厘米;先出叶长3.5毫米,具2脊,脊上被短纤毛;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,卵形至狭卵形,长4—7.5毫米,无毛,具9—13脉,先端钝或急尖;小穗含小花5—13朵,中间小花为两性;小穗轴节间形扁,长4—4.5毫米,无毛;颖不存在;外稃两侧稍不对称,长圆状披针形,长18毫米,无毛,具19—21脉,先端急尖;内稃线形,长14-16毫米,具2脊,脊上被短纤毛,脊间6脉,脊外有一边具4脉,另一边具3脉,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,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;鳞被巾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,长2.5—3毫米,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,长3—5毫米,边缘无毛;花丝长8—10毫米,花药紫色,长6毫米,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;子房卵球形,长约1毫米,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,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,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,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,长5毫米,羽毛状。
用途
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。
产地分布
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至西南部,野生或栽培。原产越南。
本种提示
查阅普陀孝顺竹Bambusaglaucescens(Willd.)Sieb.Var.Httea(Wen)Wen(inJourn.Bamb.Res.4(2):16.1985)的主模式标本,华锡奇等81901(Holotyp.,ZJFI),见其叶片背面为浅绿色,而非粉绿色,竿的节间无小刺毛,箨鞘背面的纵肋隆起,箨耳近镰刀形,箨片背面无小刺毛,箨片长度与其箨鞘长度之比,在比例上明显较孝顺竹的为短。此等特征,显然与孝顺竹的不相符。由此看来,似不宜将它作为孝顺竹的一个变种。根据主模式标本上所附采集记录所记,竿高3米,直径1-2厘米,但在标本上所见,仅直径为5毫米的一段竿和所附的竿箨,根据此标本,现难以鉴定它应为何种,目前只得存疑。